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B.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C.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D.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D 【解析】唐朝政事堂是常设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的地方,宋代的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所以D项符合题意;西汉的州刺史负责地方的“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明监察御史是中央的检察官员,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故A项不合题意;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明通政司是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故B不符合题意;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元朝的行省都是地方行政区划,但是两者的职权不同,诸侯国的权力很大,可以挑战中央,元朝的行省职权范围要小于东周时候的诸侯国,故C项不合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查看答案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查看答案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B.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C.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