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从游牧走向农耕,从迁徙走向定居,反映出他们逐渐适应了中原农耕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是农业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封建化的过程是从社会角度看,与设问不符,排除A。工业化是近代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排除C。汉化的过程是从汉族和鲜卑族民族融合角度看,与设问不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查看答案

《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查看答案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查看答案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怎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是保证统治秩序的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日“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切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官制度及其标准,并从材料中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隋朝科举制形成的的时间,并归纳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