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A. 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 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各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建国6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分别有何积极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步展开。概括指出1978年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984年,我国政府对“改革”和“开放”又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3)1992年,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具体指什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历程,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摘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演变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变迁?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比较著名的有《民报》和《万国公报》等。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维新思想。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