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核心国与外围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变化,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

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核心国与外围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变化,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英国消费的五分之四的小麦和五分之二的肉类都是进口的。另一方面,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到1913年时它们已经无法与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甚至无法与自己的近邻打交道了。

——卡·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特点。

 

(1) 变化:核心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 原因:前者原因:核心国可以自我供给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 后者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增长。 (2) 原因:政治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 因素: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讯手段的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4) 特点:核心国掠夺外围国;外围国从属于核心国;双方的贸易关系不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之后,核心国与外围国贸易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从“从不依赖到依赖”的转变过程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世界市场的发展变化应当联系史实,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之后,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来分析变化发展的表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1)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和“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分析得出从“从不依赖到依赖”的转变,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 (2)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可以联系教材所学,此时绝大多数国家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及根据材料中的“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可以看出经济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3)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等信息分析得出。 (4)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联系所学可知,核心国即西方殖民国家,外围国即亚非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从教材所学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能分析得出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进暑热,秋不得避阴兩,冬不得避寒冬……。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赋,賦敛不时,朝令而幕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債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效,广畜积,以实仓廩,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查看答案

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A. 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C.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查看答案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现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矛盾丛生

B. 发展中国家无缘高科技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增强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