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B.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C.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D.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背离了传统儒学
B.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南北方气候差异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殖民活动的推动
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B.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D.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控制地方
B. 扩大统治区域
C. 发展地方经济
D. 缓和蒙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