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14年,陶行知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14年,陶行知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随后,他去美国学习现代教育。1917年回国以后,他投身乡村普及平民教育,亲自编写教材、筹措基金、征集同志、开设学校,几年间,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的晓庄创办师范学校,“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稷棉下工夫。”这副对联表达了他的办学宗旨。“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是他一生的写照。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口号,并投入到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之中。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也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根据人民网资料编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行知受到各界盛赞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盛赞的原因: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推动平民教育、培养教育人才成果卓著,投身民主斗争、民主教育推动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教育落后的背景下提出的;包括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改造旧的教育体系,使人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思想理论在他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应用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具体的思想主张入手,言之成理,可逐条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他投身乡村普及平民教育,亲自编写教材、筹措基金、征集同志、开设学校,几年间,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陶行知在南京的晓庄创办师范学校”“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并投入到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之中”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推动平民教育、培养教育人才成果卓著,投身民主斗争、民主教育推动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2)关于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教育落后)、教育方面的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兴办教育的目的(改造旧的教育体现、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大举反攻,乘胜收复失地。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趁机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使其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完成了兵力的集结。德苏双方在库尔斯克形成僵持。曼施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制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打击、德军被迫提前发起进攻。从7月9日起。蓄势已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兵力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6950架。德军也加大了对库尔斯克的增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门火炮以及500辆坦克、5000架飞机。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曼施坦因,决定停止“堡垒”作战,将主力部队调往意大利。苏军随即向德军发起大规模反攻,8月23日库尔斯克大会战胜利结束。

——摘编白《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施坦因制定“堡垒计划”时苏德战争的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曼斯坦因“堡垒计划”未能实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春秋战国,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关系也有了重大变革,“工商食官”的羁绊被冲破。各诸侯王普遍把通商惠工作为富国强兵的必要条件。在齐国管仲辅佐桓公,鼓励商人来齐做买卖,出于征收关税、平准物价的需要,管伸提出:“街石一称、牛斛一量、丈尺一绰(准)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管子》一书多处以度量衡来解释法度,如《七法》云:“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制度化和法律化,使度量衡成为官民日常所用之器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时期齐国商业繁荣.活跃着一些富至“千金”、“巨万”的工商业主,个体手工业和小衣经营者生产的产品也部分或全部拿到市上去出售,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摘编自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统一度量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齐国统一度量衡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分别是大清银行1910年和中国银行1912年设计的“大龙票(右)”和“黄帝票”。票面上的人物分别是摄政王载沣和轩辕黄帝,图案内容依次是八旗劲旅(右上)、金汤永固(右下)、园林凉亭、纪念碑亭。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随着北伐的推进。“革命外交”付诸实践。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苏联处于列强的包围和敌对状态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因此,力促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派军队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地区的一些机构查封。

对此英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法国驻美大使也认为,中东铁路是苏俄的产业。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

中东路事件后,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时,美英各国同时表示了对日本的同情,他们均认为这是又一起中东路事件,又是国民政府试图挑起事端,单方面废除条约规定的日本在东北的权利的“革命外交”。

——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1931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日本对待南京政府“革命外交”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7年,俄罗斯成为第八个成员国。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C.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D. 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