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17.3% |
20~130 | 103 | 74.1% |
131~300 | 10 | 7.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题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