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清廷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深州、遵化。顺治四年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清初战事频繁,所受地亩并未能悉心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宣布停止圈池,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英国很早就出现圈地的現象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迹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部土地2%,大部分圈占地变成牧场。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不同影响。

 

(1)相似之处:持续时间长;阶段性渐进式推进;规模大、范围广;牺牲农民利益;政府作用显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2)不同影响:中国: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续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英国:确立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农业近代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1)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两国圈地运动持续时间较长;据材料“。三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可以得出圈地运动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据材料“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可以得出圈地规模较大;据材料“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可以得出均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材料均体现了政府的作用,且有强制性。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的圈地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激化,据材料“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可以得出延续或强化了小农经济。英国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杜鲁门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我认为我们的帮助首先应该是经济和财政援助,这是达到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所必须的。”材料中社鲁门的本质意图是

A. 促使西欧经济复兴

B. 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C. 抵抗苏联对外扩张

D. 稳定欧洲政治秩序

 

查看答案

西方在进入20世纪后,除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外,工人阶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能够把钱用于支付娱乐休闲和购买比较贵重的商品(家县、吸尘器、冰箱、收音机等)到二十年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赛狗和赛马也同时作为赌博和娱乐活动而风行一时,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方

A. 大众消费社会兴起

B. 工业制造非常发达

C.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奢侈摩烂风气盛行

 

查看答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在淡及工业革命时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在此作者强调工业革命

A. 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B. 是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C.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使科学家社会地位提高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体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两者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 民主制度提供保障

C. 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

D. 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3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已经全面完成

B. “一五”计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被提上日程

D.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