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

伴随1912年共和制度的建立。制定宪法成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性工程。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开始,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正式文本公布,在形式上终于完成近代中国首部共和制宪法的制定。但是,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通常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在传统史家眼中,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失序就是叙述这段历史的基调,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人们对民国早期政治的固化认知。

——摘编自李进斌《近代社会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仅作示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论题:社会转型伴随着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国大量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随之兴起并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也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传统社会受到冲击,出现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建立共和制度、强调法治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在否定传统、吸纳和产生顺应时代的新生事物过程中,实现社会的转型。 (论题举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由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可以得出社会转型伴随着对传统社会的冲击,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积极产生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清廷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深州、遵化。顺治四年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清初战事频繁,所受地亩并未能悉心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宣布停止圈池,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英国很早就出现圈地的現象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迹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部土地2%,大部分圈占地变成牧场。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杜鲁门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我认为我们的帮助首先应该是经济和财政援助,这是达到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所必须的。”材料中社鲁门的本质意图是

A. 促使西欧经济复兴

B. 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C. 抵抗苏联对外扩张

D. 稳定欧洲政治秩序

 

查看答案

西方在进入20世纪后,除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外,工人阶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能够把钱用于支付娱乐休闲和购买比较贵重的商品(家县、吸尘器、冰箱、收音机等)到二十年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赛狗和赛马也同时作为赌博和娱乐活动而风行一时,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方

A. 大众消费社会兴起

B. 工业制造非常发达

C.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奢侈摩烂风气盛行

 

查看答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在淡及工业革命时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在此作者强调工业革命

A. 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B. 是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C.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使科学家社会地位提高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体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两者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 民主制度提供保障

C. 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

D. 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