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 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 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 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雨(1617-1684年),清代山西永宁州人。少年时代,勤奋好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难能可贵的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以44岁高龄在基层任职,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等职。他怜贫苦、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清康熙十七年,张雨被耀升为江防道员,提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张雨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常需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竟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1684年在江宁任上离世,当时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举着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就是正义与纯粹的力量,人性的光芒,永远不被遮栏,善良的意义,永远会被人民所诠释。
——摘编自王第贤《清代吏治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雨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雨成为“清朝第一廉吏”这一历史现象。
【历史-选修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主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
——摘編自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爆发前,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模仿西方国家的基础上,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11年,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同时取消了君臣、官民、士庶等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的特权,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清末民初的法制改革,为我国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
伴随1912年共和制度的建立。制定宪法成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性工程。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开始,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正式文本公布,在形式上终于完成近代中国首部共和制宪法的制定。但是,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通常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在传统史家眼中,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失序就是叙述这段历史的基调,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人们对民国早期政治的固化认知。
——摘编自李进斌《近代社会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