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 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的统治出现危机
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 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19世纪,英国交通运输业革新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提供运输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经济价值是( )
A.有利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建立
B.带动了钢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C.标志着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D.打破了农村的封闭和城乡隔离的状态
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 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