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人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干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已祭瓦解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宋元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到了明朝,棉织品生产更是已遍及全国各地,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棉花引入中国
B. 政府大力支持
C. 小农经济发展
D. 棉纺技术改进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 保护田庄经济
B. 发展商品经济
C. 维护封建统治
D. 限制土地兼并
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
A. 男耕女织
B. 种养结合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