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造船技术先进 B. 航海技术的发达
C. 海上贸易兴盛 D. 晓市、夜市繁华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赞誉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中国被冠以“丝国”之谓始于( )
A. 秦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汉代
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 )
A. 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B. 土地兼并
C. 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D. 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 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 D.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 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B. 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C.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 D. 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