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
A. 中国革命开始“以俄为师”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鬼子”顾名思义“鬼的儿子”,由于英、法等西洋人“肤白、金发、蓝眼、高鼻子”,与中国人的外貌明显不同,故称他们为“鬼子”。后来“鬼子”却成为日本人的“专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人们所说的“鬼子”就是指日本人,中国人普遍称他们为“鬼子”大概是
A. 鸦片战争时期
B. 九一八事变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改革开放时期
“对于黄海海战爆发的原因,日本认为是中国北洋舰队首先开炮;中方记载是日本的吉野舰首先开炮轰击济远舰。”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有时历史真相很难弄清楚
C. 通过文献记录可以弄清历史真相
D. 中国的记载正确,日本的记载错误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Legation Street),兵部街改名为李尼微支路(Rue Linevitch),台基厂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Rue Marco Plol)……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B. 中国允许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
C. 中国已彻底沦为殖民地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将彻底形成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没想到却遭到了俄、法、德三国的激烈反对,甚至不惜对日作战,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是下列哪组矛盾的结果
A. 外国侵略者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B.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D. 日本与美俄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