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论证这一结论的是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会馆是地域性很强的社会组织,是商帮“联乡情于异地”、“叙桑梓之乐”的场所。与其他城市中的会馆不同,各地商帮在北京的会馆大多被称之为“试馆”,且规模差别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试馆”
A. 带有鲜明的政治与等级色彩 B. 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大量人流物流
C. 具有服务于士宦科举的功能 D. 规模取决于各地入仕人数和品级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这一措施
A.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B. 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C. 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 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