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社会政局动荡
C.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铁工具的出现
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加强对人口管理 D. 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B.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论证这一结论的是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