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为主
C. 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祟洋虚无
D. 突出中学地位,否定西学价值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学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
A. 曲解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
B. 说明了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
C. 印证了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D. 反映了历史循环论的正确观点
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现象
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落
B. 导致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