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 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家庭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采矿业发达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争霸战争的需要
B. 保障赋役地租的征收
C. 抵御外国的侵入
D. 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 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C. 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D. 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