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A. 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C. 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 扭转了失衡的工业布局
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0%共14级。这些变化
A. 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 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D. 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A. 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 重工业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 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 “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做法
①是对洋务运动的根本否定
②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
③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④迎来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世纪末,洋纱开始大量输入四川,“女子终日纺纱不易一饱”,故多以购买洋纱织布为业,“比户莫不置有布机”,川省“每年输出布匹亦可谓一大宗”。由此可见,洋纱入川
A. 推动了纺织业生产的优化
B. 造成了纺纱工的失业破产
C. 开启了纺织业商品化进程
D. 实现了织布业的机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