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观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 论述: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網常名教。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政治民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结论: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给出的“三阶段”和“两条线”都是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的一个总结,因此在回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主要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来谈,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圈地自此始”。……到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000顷,总数达227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进入到议会圈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农民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存和生活,被迫四处流浪。

——摘编自《英國圈地运动和清初圈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查看答案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 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D. 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对跨国公司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被大家所认可

B.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整个世界的主题

C. 绝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市场经济制度

D. 民族主义不再是各国人民关心的话题

 

查看答案

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安排了人类与整个动物生活有关的证据,断定“如果有谁不愿意像野蛮人那样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支离破碎的,那他就不再能相信人类是一个单独的创造行为的成果”。达尔文旨在

A. 否定了神创造世纪的理论

B. 论证自然选择法则的科学性

C. 强调生物界各物种的联系

D. 反映了生物学取得显著成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