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显示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在服饰、装扮都外国人,甚至遗憾自己无法像外国人一样拥有一双碧蓝的眼睛,可见A项的“崇洋”表述正确。A项服饰西化只是一个方面,B项“倾销”题干没有反映,D项“学习西方”不能解释“碧眼生成学不来”这一“伤心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戊戌变法时期,社会上流行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沟六寸长。”这反映了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 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 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 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应用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 环球航行的探索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殖民扩张的开始

D. 资产阶级的形成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描绘中国近代经济的分布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工业曙光初现;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相对开放较早地区

②民族工业占据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布几停其半。”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查看答案

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目前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洋布”“洋伞”“洋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国民仰慕欧美的心理

B.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交融

D. 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飞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