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B 【解析】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太宗995年六月下诏指出:近年以来,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免三年租调,三年外输税十之三。十二月的诏令强调“如将来增添荒土,所纳课税,并依原额,更不增加。”材料信息说明宋朝

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国家管理制度化

B. 从人治到法治

C. 礼仪与政治分离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他“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整尽家产”,便立志从医。他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做出重要贡献。他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其所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广为流传。在《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中提出医者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千金要方》中将妇人、小儿放在了最前面的重要位置,“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则是崇本之义也”。

——摘编自金芷君《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孙思邈医德观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思邈从哪些方面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2年,为了打破困局,发展农业生产,党和边区政府再次将目光集中在农业互助合作上。毛泽东把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称为边区的第一次政革,把发展互助合作组织称为第二次改革。为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边区先后颁布了《保证边区合作社联合社章程》《生产合作社组织办法纲要》等文件,对合作社的选举组织方式、民主运行方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1943年全边区各种劳动互助组织比过去至少有了四五倍的发展,手工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以南区合作社为典型的综合性合作社等,都在这一时期迅速建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民自愿参加并实际起作用的。围绕合作社,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各种公共建设,高自立在《合作社联席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到:“现在合作社的业务,除了农业、工业三产、供销、信用、医药外,还办黑板报、冬学、夜校等;办婚丧、修道路、救济移难民等、”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加强了群众之间的社会联系,拓展了群众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了群众的合作、参与和互助意识。

——摘编自王晓荣《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进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边区农业互助合作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和”“合”两字的最早联用,始见于先秦《国语·郑语》,“和合”思想一方面尊重世间万物殊异的客观现实,甚至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和合”思想强调整合疏解这些差异、分歧和矛盾。泰汉以降,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歧异的根本路径。

——摘自刘金祥《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当下价值》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