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1643-1727),毕业于剑桥大学...

【历史选修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1643-1727),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会长。牛顿除了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外,还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同时他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研究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材料三普朗克(1858-1947)是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慕尼黑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提出量子假说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这一成就有什么特征?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中普朗克是如何促使物理学有重大进展的?

(4)概括三位科学家取得物理学方面成就的共同原因。

 

(1)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该成就的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二是它的数学化。 (2)提出相对论。揭示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推动量子论的发展。 (3)提出量子论,开创物理学领域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4)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科技的发展。难度较低。 (1)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牛顿在力学的成就和特点即可。 (2)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成就,结合材料和所学,主要是提出了相对论和量子论,意义从对物理学影响的角度分析即可。 (3)根据所学可知普朗克提出著名的量子论,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围绕该点回答即可。 (4)原因可以从三者自身的精神和三者成就的重大作用上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发生于什么时间?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针对伊拉克发动的进攻,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了哪些行动?

(3)图二所述现象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家而言?

(4)图三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由此观之,海湾战争是一场什么战争?对以后的世界军事舞台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定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做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籍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1)据材料,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

(2)简述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3)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

(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这一觉睡到1840年,国门被枪炮打开,但在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要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打完,才说“一战而全民皆醒矣”。所以这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要深刻反思的时期。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据材料一,列举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并指出其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你是否同意甲午“一战而全民皆醒矣”?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材料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

(2)不同的手段分别带来哪两种不同的后果?对此你有何看法?

(3)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查看答案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

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 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