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A. 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
B. 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C. 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D. 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
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
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 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下表是《十二铜表法》前十表的条文统计,后两表是对前十表的补充。由此可见
A. 法律与政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B. 《十二铜表法》重视社会纠纷的调整
C. 当时罗马的法律体系已经成熟
D. 罗马法特别强调惩治危害政府的行为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