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B.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B. 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C. 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D. 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