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改组中国国民党
B.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 壮大中国共产党
D. 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A. 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 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 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应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