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曾国藩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年龄 | 事件 |
1841年 | 31岁 | 往谒理学大师唐鏊,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
1842年 | 32岁 | 致力程朱理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氧气、保身、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
1853年 | 43岁 | 接帮办湖南团练旨;赶造战船,购买洋炮,筹建水陆湘军 |
1863年 | 53岁 | 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造出中国第一艘木壳小火轮 |
1864年 | 54岁 | 湘军攻陷南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
1865年 | 55岁 | 将金陵制造迁往上海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合并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
材料二师事近三十年,薪近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撰曾国藩挽联
当道光、同治年间,我们汉人有绝好自立的机会,被那全无心肝的人,苦为满洲出力,以致功败垂成,岂不是那湘军大都督曾国藩吗?……恨的是曾国藩,只晓得替满人杀同胞,不晓得替中国争权利。
——同盟会会员陈天华
曾国藩是中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平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鸿章、陈天华、蒋廷黻三人对曾国藩评价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 东汉后期 | 唐朝前期 |
黄河流域 | 765 | 669 |
长江流域 | 342 | 611 |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内阁制度在东西方国家均有实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部分)
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
1718年因语言障碍,乔治一世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乔治一世任命首席财政大臣、议会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1742年因受下院多次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这成为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标志。
1782年英国在北美失败,首相诺斯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783年乔治三世任命小皮特为首相并组阁。
1784年面对议会的反对,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并最终在大选中获胜。这表明英国责任内阁制继续发展。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法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有人提倡改革内阁”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美国内阁改革“都未获得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与德国内阁的异同。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近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20世纪美国 “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着些言论
A.批判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