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
A.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B. 剖析了太平天国的局限
C. 指出了义和团的不足
D. 批评了戊戌变法的保守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被取消,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资产阶级的积极争取
C. 国王权力的削弱
D.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 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B. 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 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 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
A. 王权受到彻底限制 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 多极化格局形成
D.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