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十三行,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惟一之外交权;以径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拥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査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的经济思想,概括指出与十三行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回眸历史,全面考察社会发展环境,也许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有新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将“黄金时代”定义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悖经济常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机遇,经济突然发展,而后又没有惯性,戛然而止,这都是不可能。晚清新政时期已经制订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民国政府建立后,依照西方国家的模式,经济法制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机制;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东顾,更主要的是资产阶级的自身努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结合,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的“黄金时代”。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是无暇东顾。大约到1922年才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已具规模的民族资本在竞争中仍很活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18-1922年的5年中,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最为活跃。其间工矿业新设的1万元以上企业805家,投资总额达2.57亿元,为1858-1911年工矿业投资总额的1.26倍;银行业新设资本5万元以上约企业149家。投资总额达8.9千万元,为1897-1911年投资总额的3.48倍;航运业新设资本1万元以上的企业94家,投资总额1.74万元,为1860-1911年投资总额的1.02倍。仅1918-1922年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即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1)据材料一,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中共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该条约的签订
A.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B. 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
C. 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
D. 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
孙中山1906年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今由平民革命以建革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集中表明革命党人主张
A. 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B.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D. 争取国家富强实现民生幸福
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 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 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 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洋务运动时期,清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认为英国“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议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而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这些言论引起国内官绅的公愤,记录这些言论的书奉诏毁版。郭嵩焘被罢黜公使职务。上述历史现象集中体现了
A. 中英国力强弱的主因在于政治制度差异
B. 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步履艰难
C. 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加快
D. 洋务运动阻碍了国人民主意识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