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 年人均耕田数 | 平均亩产量 | 粮食总收入量 |
南方农耕区 | 23小亩 | 1.37石 | 32石 |
中原农耕区 | 30小亩 | 1.5石 | 45石 |
西北屯垦区 | 74小亩 | 0.4石 | 29石 |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司马光曾上书指出:“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这主要反映出
A.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 司马光主张变革
C.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 注重精耕细作
B. 开始使用铁器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C.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段文字应出自
A. 《民族区域自治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