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郑板桥曾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说的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
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4 | 132 | 82 | 527 | 43 | 537 |
山东 | 42 | 104 | 64 | 1126 | 74 | 1583 |
陕西(关中) | 16 | 143 | 21 | 238 | 28 | 264 |
江西 | 45 | 459 | 51 | 545 | 43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 131 | 15 | 205 | 39 | 511 |
广东 | — | — | 72 | 1270 | 71 | 1959 |
A. 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
B. 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 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
D. 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B.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量有可能是因为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 新航路开辟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