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写到:“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据此判断文中的“我”是
A. 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
B. 瓦斯科·达·伽马
C.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D. 费迪南德·麦哲伦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寻找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 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C. 《马可·波罗游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 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 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B.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方对外贸易的唯一机构
C.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D. 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 加剧内忧外患
B. 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 激化中日矛盾
D. 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