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感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
A. 发明本心
B. 知行合一
C. 礼法并施
D. 重义轻利
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
B. 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
C. 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D.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明朝后期,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二:世界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中国商品和白银的交换关系。当时(明朝后期),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货币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浙江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