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即可;这主要与土地制度和推行小家庭有关系。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改说汉话等汉化措施都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注意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前两次改革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

C.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D. 政府扶植

 

查看答案

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 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

B. 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 殖产兴业

D. 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查看答案

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废藩置县

B. 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 实行征兵制

D. 发展近代教育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传导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德国

 

查看答案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其中之一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在后来的改革中,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A. 殖产兴业

B. 文明开化

C. 废藩置县

D. 四民平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