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年,国民党通过决议案,确定减少农民田租25%(即二五减租);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和两年后颁布的《租佃暂行条例》都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的375‰”(按全国高租率为50%,以此减去25%得出),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 以法规确认农民土地租佃权 B. 与中共争夺农村地区控制权
C. 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 D. 试图变革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根据1936年的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83%;97%;90%;66%.材料表明
A. 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B. 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 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D. 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到1894年,进口火柴因其价廉物美基本取代传统打火石。1900年前后,华商自办火柴厂纷纷出现,其产品比进口火柴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虽质量稍逊,但性价比高,因而更易于销售。这说明
A. 民族工业比外商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B. 民众消费观念主要受民族情感支配
C. 民众往往存在经济实用的消费心理
D. 在华外商企业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经济兴起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农民负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