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战公约》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1962年9月2日,苏联宣布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核导弹。

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宣布从24日起拦截和检查前往古巴的舰船,全球美军进入核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也宣布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1962年10月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核查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其部署在土耳其针对苏联的导弹,并保证不进攻古巴。

1962年11月20日,美国在确定苏联履行协议后,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1963年8月30日,美苏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

——摘编自《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危机的处理》等

(2)根据材料概括古巴导弹危机呈现的特点。指出两国处理危机的相同策略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3)根据材料指出该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签订的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1)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为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奠定国际 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法律基础。 (2)新特点:战争危险升级(或核战争的危险)。 策略:妥协退让;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影响:避免了核战争;建立了防控重大危机的机制;为妥善解决重大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 (3)“中导条约”开启了核裁军的先河;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 (4)加强国际合作,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均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非战公约》的进步意义主要从放弃战争政策、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提供依据等角度分析。 (2)“古巴导弹危机”呈现的特点主要突出“危机”二字,即仅仅是战争危险升级。两国处理危机的相同策略主要突出均做出了妥协、均主张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至于影响则要从多角度分析,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毕竟只是危机,避免了核战争的发生等。 (3)“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等字眼反映的是“中导条约”,这是历史基本识记点,该条约签订的积极作用主要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世界局势的角度分析,因为“中导条约”毕竟开启了核裁军的先河,这无疑会稳定世界局势的。 (4)对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其实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主要从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要采取武力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因为战争必然会带来灾难等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何处置战败国的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材料一

1945年11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的首要战犯和犯罪组织进行长达10个多月的审判。法庭起诉书指控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等罪行。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10月1日法庭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

——以上材料据人教版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

(2)指出纽伦堡审判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连续宣读了9天。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其中判处日本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其余两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审判的特点。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东京审判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这次首脑会晤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2)材料二中“三国首脑会谈”指哪一历史事件?此时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期间促使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因素。用史实说明其变化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大气污染              艾滋病祸及儿童         南斯拉夫难民

A.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 消除贫富差距

C. 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 消灭霸权主义

 

查看答案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反映安理会

A. 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B.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C. 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D. 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查看答案

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②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减弱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