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拦。据此可知当时
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B. 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
C. 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
D. 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 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B.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 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
D. 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政府“不抑兼并”
B. 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 重农抑商政策
D. 封建土地私有制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C. 井田制趋于瓦解 D. 土地兼并严重
《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A. 井田制的瓦解
B. 重农抑商政策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铁犁牛耕的运用
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B. 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 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