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 | 何乔远《请开海事疏》 |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征银百五十两。” | 张燮《东西洋考》 |
“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易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 | 李廷机《李文节集》 |
A. 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 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C. 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 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下列治国理念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D. “天下为主,君为客,万民为事”
(题文)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9世纪 中期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1年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
19世纪 晚期 |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 1897年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完制。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83—1907年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
20世纪初 | 1901年清廷改革兵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1900年英国工党成立,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两大政党之一。 1912年意大利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坤、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关。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竟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2012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表明
A. 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B. 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C. 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
D. “一超多强”格局日趋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