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有西方人观察到:“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这可以仿证近代中国
A.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 B. 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C. 劳动力价格受到外国冲击 D.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A. 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B. 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C. 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D. 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山西票号在清政府危机时期曾间接履行过“代理国库”的职责,但没有“硬性”的契约进行保障,也没有得到清廷法律上的认可和支持。材料旨在强调山西票号
A. 与政府关系不平等 B. 推动了近代中国金融近代化
C. 具有国家银行性质 D. 为满足长途贩运贸易而建立
开皇五年,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为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这种变化主要反映
A. 义仓根本上解决了饥民问题 B. 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C. 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 D. 隋朝农业发展农民富足
唐朝中期,由于人口增殖,名门大户特权的破坏,“永业田不断扩大,可开发土地的减少,均田制难以再执行下去。到了宋朝,富民“召客为佃户”,着佃的佃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制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唐朝以来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 B. 官田仍然是当时主要的占有形式
C. 形成土地买卖和转移的局面 D. 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佚”(《左传·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
A. 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 B. 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
C. 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 D. 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