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

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兼爱、非攻、尚贤”

C. “不尚贤,使民不争”    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A 【解析】“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 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 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 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推崇的英雄人物是那些发迹的工业巨头,他们虽然在企业经营上是成功者,但是依富傲贫,蔑视人类精神文化,认为物质财富高于精神财富。于是在当时兴起了新教育运动,批斗的靶子正是僵化专制的传统教育。杜威成为运动中的首领式人物。他针对旧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应将现代工业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活动、日常生活纳入教育范围,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教育观。他还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法,应注重“活动”、“经验”,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与能力的培养。这些学说一时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教育学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这一重大变局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教育界,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美国的教育理论能使中国富强,美国就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正如1917年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赴美国考察教育时所说:“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此今昔之所以不同。”从此拉开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摘编自熊士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时代契机,并概括其哪些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⑴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职官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

    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院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

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官制改革:“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

——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官制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21世纪的500年,中西方发展从同一水平线,到差距逐步拉开,又在预期的将来重新趋近平衡,走了一段很长的弧形道路,这条道路积淀着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憧憬与希望。如果进行“五百年的中西比较”研究,按时代历史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从16世纪中叶到1840年。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西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崛起和衰落构成了该段的主体内容。

第二段:从1840年到1949年。中西方在历史竞走中严重相撞。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抗争和探索,找寻救国的出路——冲击与探索成为该段的基本主题。

第三段:从1949年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追逐与竞争。中华民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奋斗——挑战与奋起成为该段的中心思想。

请选择其中一段的主题,运用相应的史实编写该研究目录,并加以简要阐释。(要求: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多角度选取史实进行中西比较阐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