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尚是指在全社会所推崇倡导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衣服之章,上下混淆”。……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摘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2)材料二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
材料三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团龙、立龙”却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中晚期怎样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风尚的主要社会原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2)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不得照抄原文)
(3)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 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 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 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 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 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 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程朱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東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符合材料的是( )
A. 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 B.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C. 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 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 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 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