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
A.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 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 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 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了罗马法蕴含了
A. 君权至上的精神
B. 公民主权的精神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三权分立的精神
下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冲的注解。
汉字 | 解释 |
王 | “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
父 |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成权救导子女的父家长”。 |
夫 | “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 |
族 |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口从矢。“口”为旗帜,夫为箭。 |
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