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登上《国家宝藏》的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南北朝时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幅砖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市井生活与精神追求。下列场景中最可能符合当时市井生活的是
A. 铁匠铺里采用了多种冶炼技术,如灌钢法等
B. 上层社会人士已经用青花瓷器宴请客人
C. 人们所穿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D. 京城里繁荣异常,夜市中人流如织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邮票中的生产工具是
A. 耧车 B. 耦犁 C. 曲辕犁 D. 翻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
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此外,他还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奖励科技和扶助艺术发展等。
——摘编自陈潇《制度改革、军力建设与国策权变:腓特烈大王的大战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腓特烈二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评析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论述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政治家管仲提出:“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战国晚期的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商鞅指出,“民不逃粟,野天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冯桂芬曾言:“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且夷书有云:‘中国地多遗利。舍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梁启超指出,“衣食之源”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