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它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
A. 民营作坊兴盛
B. 已采用大机器生产
C. 实行工官制度
D.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
B. 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
C. 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南北文化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B. 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C. 自然经济解体
D. 土地兼并严重
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
A. 小农经济
B. 重农抑商
C. 商品经济
D. 重男轻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在(到处)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增加。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
“思新疆底定(平定)以来,缘边一带,如安西、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地多膏沃,屯政日丰。原议招募内地民人前往耕种,既可以实边储,并令腹地无业贫民,得资生养繁息,实为一举两得。而此等待食之民,向外多移一人,即少耗内地一日之粟,可使盖藏渐裕,化瘠为腴,其裨益更非浅鲜。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注释:清高宗指乾隆帝)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乾隆帝治理新疆的重要前提和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降帝的这一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