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材料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持何种态度?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1)性质:奴隶制民主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内容:梭伦颁布“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灵活的策略相结合。 (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 【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改革;商鞅变法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孝文帝改革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根据材料二“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材料三“废井田开阡陌”,材料四“迁洛之举”可知分别反映了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洛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说明改革遭受的阻力很大,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因此改革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4)改革能否推动社会进步主要看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是否有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改革是否有有坚强的后盾,并且是否采取正确的策略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了广泛落实

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 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查看答案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 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 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 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查看答案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查看答案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 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 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 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查看答案

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我们一般把这次改革认同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 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 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 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D. 改革废除了封建身分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