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明朝 B. 新中国 C. 民国 D. 清朝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 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 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 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A. 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 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D. 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可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