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D. 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
A. 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B. 具体国情千差万别
C. 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
D. 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A. 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 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 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 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A.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 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 《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 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