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幅示意图。

比较图甲和图乙,读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示例 观点及评分示例 阐述及评分示例 标准 观点明确,观点比较明确2—,观点含糊0—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还清晰7—,史实较准确、史论结合较紧密、表述比较清晰4—,史实不准确、史论没能很好结合、表述一般0— 示例一 西方内源性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的近代化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 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此推动近代化逐步展开,后来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逐步输立,政治近代化稳步推进,使近代化更加全面和深入。故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 反观中国,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之路比较曲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后显然建立了中华民国,却很快名存实亡。 总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曲折复杂,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 示例二 西方内源性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而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资本主义在西欧最早萌芽,由此推动西队近代化的展开。17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欧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进而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见,西方近代化主要是内部力量的推动。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一定程度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资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瓦解前提下产生,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也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影响。所以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示例三 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的观点 综合示倒一和示例二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示例四 考生如有其它答案,比如以英法、美等国近代化推进的史实为例说明西方内源近代化,并与近代化推史实进行比较,观点明确、育之有理有据,即可按示例评分标准评分。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左图属于西方近代化示意图,从曲线图来看说明了西方近代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右图才是中国近代化示意图,突出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的特征,然后分别解释各自特征的成因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 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查看答案

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 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    B. 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C. 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    D. 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查看答案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 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 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 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 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查看答案

(加试题)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 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 “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