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6年上海格致书院以“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认’为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6年上海格致书院以“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认’为题举行季考。下表为成绩前三名考生的立论和认识。

 

考生

对中学的认识

对西学的认识

第一名彭瑞熙(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学附生)

“中国之格致,兼道与艺言之也”,“(中国)纲常法度、礼乐教化,终为治天下之本”

“西人之格致,专以艺言,而亦未尝非道也”

第二名葛道殷(湖南湘乡监生)

“非独中人只言其理,不能尽格,即西人专门之学,亦多有不格之处”

“西人之格物,可谓无余蕴矣”,“中国所略而西人加详而精焉”

第三名赵元益(江苏苏州府新阳县附贡生)

“格物致知,为儒者之先务。进言之可以修齐治平,广言之可以强兵富国”

“(西人格致之学)亦不过随事精察,由粗及精,由近及远,与中土格致之学相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据章清《学、政、教:晚清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评分说明: (1)论题:从19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中、西学认识的差异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反映材料信息内涵的论题。如背景”对中、西学认识差异的原因”;特征“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士人对中、西学的认识(局限性、进步性或兼而有之)”、“19世纪80年代近代中国士人对西学认识的偏差”、“中、西格致之学的异同”“洋务运动时期对中西学的认识具有鲜明时代性”等;如影响,“甲午战前近代中国知识界认识的局限及其影响”、“西学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影响”等。 (2)论述:能够正确解读材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前中国知识界对中学与西学认识的阶段特征,体现时空意识;能够准确阐述时代背景,正确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从史出;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地看待当时中国知识界的认识局限。逻辑合理,表述顺畅。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对于中学和西学的不同认识。可以从出现这种认识的背景来确定论题,如“对中、西学认识差异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纲常法度、礼乐教化,终为治天下之本”“西人之格致,专以艺言,而亦未尝非道也”“西人之格物,可谓无余蕴矣”等信息分析得出当时人们对中西学认识不同的具体表现,以及对中西学中“格致”的不同认识,因此可以确定论题“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士人对中、西学的认识”“19世纪80年代近代中国士人对西学认识的偏差”和“中、西格致之学的异同”等等;也可以联系所学,从这种不同认识带来的影响方面确定论题,如“甲午战前近代中国知识界认识的局限及其影响”“西学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影响”等。确定论题之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市(1662-1722年)曾渝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廊清,更何以待?”“开海贸易……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粵兵饷。”于是设立了粵海关、闽海关、渐海关和江海关。他多次向有关官员强调不要滥征关税,如规定不许一货两税,各海关间避免重复征税。对外国朝贡贸易船舶,“听其随便貿易,并免征税,以示联柔远之意”。对于纯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也给予了减轻关税的优待……乾隆(1736——1795年)初期实行惠待外商的关税,以“加惠远人”。在改善外商来华贸易待遇的同时,也表现出逐渐规范化的倾向。乾隆四十五年,实行保商制度,规定行商要对来粤外商的纳税人和个人行为负责,体现出清廷“以商制夷”的策略。随着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潜入內地传教案件的陆续发现,乾隆对来华贸易的“番舶”,开始要求官员“留心防范”,并“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和西方对华贸易扩张活动的加强,嘉庆(1796-1820年)时期在海外贸易政策上已完全表现为对外商来华贸易的防范,但仍注意维护外商实际利益。直到道光年间,清朝仍然维持广州与外国通商的政策。

——摘编自陈尚胜《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二前工业化时代,英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保护性的商业促进政策。1820年,伦敦商人向议会请愿,要求调查对商业的“限制性”制度,要求政府完全采取现在被称为正统自由贸易学说的商业政策。随着英国工业制造业能力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1831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45年政府进一步大量消减甚至废除关税;1846年废除《谷物法》,谷物可以自由进口。在当时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具有统治优势的情况下,它反映出英国整体政策倾向已不完全取决于某一阶层利益的需要。随着航海法在1849年的最后废除,沿海贸马也被开放。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和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英国的贸易政策有何明显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差异的主要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由贸易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这一贸易政策的确立对英国和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林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表明

A. 两大阵营的关系趋于缓和

B. 欧洲统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C. 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 多板化的世界格局基本形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贡税”论,实行义务交售制,让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而购买工业品时又多付一些钱。该理论

A.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B. 体现出斯大林的发展战略

C. 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查看答案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 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 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质疑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品行;他论及国王和贵族时态度轻蔑,同时批判言论众多。这反映出他对启蒙运动观念的贡献在于

A. 敢于挑战权威

B. 理性地思考社会发展规律

C. 倡导平等博爱

D. 以激进行为唤醒社会良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