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相辅相成,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1)铁犁牛耕 (2)关系: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从耕作方式、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1)材料一图片中有铁犁和牛耕,所以主要的耕作方式当然是铁犁牛耕。 (2)材料“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反映出材料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这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从材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相辅相成”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三的经济观点。根据材料“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大阅兵。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 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 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C. 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D. 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A. 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 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 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 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国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地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查看答案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